工作時間
早9:00 - 晚18:00
周六日休息
發(fā)布日期:2009-11-17 1:01:35 訪問次數(shù):2587
19世紀40年代“五口通商”以后,北上茶葉之路為海上茶路代替。武夷茶的海上銷路開始暢通。清咸豐四年(1854),建茶出口量650萬公斤,次年即增到1350萬公斤,增加了一倍多。武夷茶因質優(yōu)價高,影響外銷,“武夷價格獨翔,夷(英)人不敢捆載”,但美國旗昌洋行,卻派員沿閩江到武夷采購茶葉,獲取巨利。光緒四年(1878),福建口岸出口建茶4000萬公斤。約占全國出口總量三分之一,其中武夷茶占十分之一。清光緒六年,武夷山輸出青茶20萬公斤。價值35萬元;輸出紅茶15萬公斤,價值15萬元,茶葉出口值占福建省第一。此時,經(jīng)營武夷茶的茶商多為廣州、潮州、漳州、廈門、泉州等地的茶幫。他們由廈門出口海外的武夷茶數(shù)量漸多,質量突出,被稱為“夷茶”。它因質優(yōu)而更為漳、泉、廈的茶業(yè)巨賈所垂青,爭相據(jù)為牟取豐利的寵物。漳州市《文史資料選輯》1983年3月第五輯刊登的《漳州茶葉的歷史概況》一文稱:“茶葉之在漳州,最早銷售來自安溪,后來……逐漸傾向于銷售高檔茶。其中‘夷茶’風行一時,‘夷茶’亦能長久立足。”又寫道:“‘夷茶’較之‘溪茶’(指安溪茶),色、香、味均有獨特優(yōu)點。同樣名茶中的安溪峣陽之鐵觀音、大坪的毛猴、羅巖山的黃金桂,雖香氣馥郁,味道醇厚,茶質耐泡,但終不及‘夷茶’名品中的天心巖大紅袍、慧苑巖之鐵羅漢、蘭谷巖之水金龜以及珠簾、霞賓、幔陀各巖之水仙、奇種的韻味雋永?!痹谡闹萁?jīng)營“夷茶”的老茶莊——奇苑和瑞苑兩個茶莊都創(chuàng)業(yè)于清嘉慶末至道光初。他們在經(jīng)營“夷茶”中獨出心裁,以奇制勝。如奇苑茶莊在清朝中葉時就派人到武夷山的名巖經(jīng)營茶園,以后逐漸擁有寶國巖、幔陀東、幔陀西、下霞賓巖、珠簾洞、蘆岫巖、嶺腳巖、龍珠巖等幾處茶園。該莊年銷售的茶葉達數(shù)十萬斤,常占漳州全市茶葉的一半以上。瑞苑茶莊在武夷山也擁有上霞賓、內珠簾等廠?!墩闹莶枞~的歷史概況》又稱:“自從奇苑來漳設莊,引銷‘夷茶’并打開新局面之后,利之所在,原以經(jīng)營‘溪茶’為主的其它茶莊亦紛紛采運‘夷茶’來漳銷售。于是‘夷茶’、‘溪茶’在市場上并駕齊驅并互爭雄長。”隨后,“夷茶”在漳泉茶葉競爭中占上風。該文對比敘述頗為有趣:“某些著名老中醫(yī)給患者斟酌飲茶問題時說‘溪茶’傷胃,‘夷茶’則無此弊,也影響了不少人改飲‘夷茶’,使‘夷茶’身價倍增……”一個時期,‘夷茶’,曾占全市總銷售量之60%,大有統(tǒng)治整個茶葉市場之勢。
在外銷的武夷茶中,武夷巖茶以其質優(yōu),所以價格昂貴。珠簾洞精選特別的大紅袍,每小兩售銀元4元,每斤價為銀圓60~70元,其他如鐵羅漢每小兩銀圓3元,每斤銀圓48元。天心提叢正名色種每斤銀圓16元,約值千斤白米。與此同時,“溪茶”亦步亦趨,履“夷茶”之后塵,價格都高得駭人。但同一時期福州市出售的雪花香片茶每斤只有銀圓8角,杭州龍井的旗槍,每斤也只售銀圓4元,相比之下,足見“夷茶”之名貴,而轉口廈門外銷海外也成為大勢所趨了。
素稱為全省茶業(yè)之冠的漳州市,靠“夷茶”而馳名致富,而泉州、廈門兩地也是仰仗“夷茶”而商埠興旺,海運發(fā)達。泉州素負盛名的張泉苑茶店,自清中葉以來,即經(jīng)營武夷巖茶。清末民初,該店繼承人張偉人又立志創(chuàng)新,業(yè)務猛進?!度菸氖焚Y料》1982年6月第12輯載,張偉人于民國19年(1930)以3萬余銀元高價購買(武夷)慧苑巖茶園后,得意地向族人說:“得此可安天下矣!”他還于民國9年前后,獲得武夷山碧石巖、竹窠巖、幔云巖、彌陀巖等處的巖茶包銷權,從而控制了“夷茶”貨源,保障了供應,也保證了產(chǎn)品的質量。該文還載:“張泉苑全盛時期,由武夷山運來的武夷巖茶,每年平均400箱(每3箱約1擔,即0.67萬公斤)。在泉州的庫存量如此之多,由此可證外銷茶的貨源是很雄厚的。廈門首屈一指的張源美茶行,多年來經(jīng)營武夷巖茶的轉口外銷業(yè)務,商品銷往緬甸一帶。據(jù)《廈門文史資料》1988年第14輯記載,盡管該行開業(yè)時間遠遠遲于漳州奇苑等百年老鋪,但由于它早已大規(guī)模地打入武夷山區(qū),掌握有武夷茶的大部分貨源。因此,它的武夷廬岫巖“老叢水仙”和“三印水仙”很快在暢銷武夷巖茶的廈門地區(qū),占領了大部分的消費市場。這家茶行經(jīng)營和代辦出口到東南亞各國的茶葉每年達六七千箱,最高年份突破萬箱。其中武夷巖茶約占30~35%。該行還在廣州、漳州、香港和緬甸國的仰光等地設立茶行,轉手遠銷至歐美各國,聲譽日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緬甸國家領導人來我國訪問時,曾對我國領導人提起張源美茶行在緬甸經(jīng)營的武夷巖茶“白毛猴”茶葉,并備加稱譽。由于廈門是茶葉遠銷海外的集散地,因此,廈門話“茶”的譯音遂成為各國稱呼“茶”的外來語。[FS:PAGE]
清末,武夷巖茶出口量稍減。其主要原因是栽培和制作技術落后,精制質量不高,產(chǎn)區(qū)分散,交通不便,加之捐稅繁重,又因為日本輸出大量臺灣白茶占領南洋市場。所以建茶(包括武夷茶)外銷量呈下降趨勢。民國初期,茶葉曾再度繁盛,漳、廈、泉各幫的茶商紛紛攜資到武夷山各個山巖開辟茶園,并在星村、赤石開設茶行,擴大茶葉生產(chǎn)和出口南洋的業(yè)務。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由于??诒蝗毡拒婈牱怄i,茶葉外銷大受影響,武夷巖茶外銷業(yè)務遂一蹶不振??谷諔?zhàn)爭勝利后,外銷茶仍不景氣,業(yè)務清淡,獲利甚微。
50年代初,茶葉出口業(yè)務日趨繁榮。武夷紅茶出口蘇聯(lián)和東歐各個社會主義國家,每噸紅茶換回40噸厚鋼板,支援國家工業(yè)化建設。同時,繼續(xù)進行傳統(tǒng)的正山小種運往英國和僑銷茶運往南洋的貿易。60年代后武夷烏龍茶的出口量逐年增加,向國外銷售的多為僑銷茶,基本固定在歷史上的傳統(tǒng)市場,即通過閩南、廣東外銷至香港、澳門地區(qū)及東南亞等國家。國內市場為福州、廈門、泉州、漳州以及廣東、上海等地。由于50~60年代崇安縣精制茶葉的技術不高,所以多把初制茶運到建甌、福州等地加工,然后再進行外銷,銷量不高。70~80年代茶葉生產(chǎn)屬于持續(xù)穩(wěn)定增產(chǎn)的時期,外銷量也不斷增長。1978年外貿出口茶葉6.36萬公斤,外貿額41.76萬元。1980年就有較大的突破,出口茶葉9.26萬公斤,外貿金額104.57萬元。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出現(xiàn)“求大于供”的現(xiàn)象。1987年,崇安縣出口外銷量70萬公斤,為1978年6.36萬公斤的11倍。1987年以后,世界飲茶提倡清飲,烏龍茶有日趨發(fā)展之勢。據(jù)《福建烏龍茶》載,僅歐美就有十幾個國家熱衷于飲用烏龍茶,日本飲用烏龍茶更形成風氣。武夷巖茶外銷量遂逐年上升。至1993年,出口茶葉達89.14萬公斤,外貿金額達1780.26萬元,出口量和外貿金額分別為1978年的14.01倍和42.63倍。
上一文章:第二節(jié) 營銷(一)
下一文章:第三節(jié) 茶政管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