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時間
早9:00 - 晚18:00
周六日休息
發(fā)布日期:2010-12-05 19:31:17 訪問次數:1968
而廣東、廈門出現10萬天價大紅袍之后,提到大紅袍,任何稍對茶感興趣的人都會談它的投資價值,就像談論娛樂明星一樣,也不斷有人提出疑問:“大紅袍會不會成為下一個普洱茶?”
普洱茶“瘋狂”不再
2007年下半年,云南普洱茶幾乎在一夜間墜入谷底,當年600萬元一公斤的茶王身價也只值10多萬元。
老茶客黃先生2005年投資5000萬元做了普洱茶,當時在云南庫存普洱茶幾萬片,2006年-2007年上半年是普洱茶風頭強勁的歲月,那段時間黃先生一邊收新茶,一邊賣陳茶,利潤都在30%以上,當時市面上有的甚至升值超過10倍以上。記得當年他一位好友手中有一張5萬元的提貨條子,貨還沒見到,這張條子就有很多買家爭搶,轉手就以10萬元的價錢出售。
然而,2007年下半年,云南普洱茶幾乎在一夜間墜入谷底,當年600萬元一公斤的茶王身價也只值10多萬元,在2008年黃先生早先40元收來的茶餅放置幾年后連本錢都收不回來,只得以20元的價格草草出手。而源頭的鮮茶,有的每公斤不到一元錢,茶農們干脆不采茶葉了,任其荒蕪。整個云南省原來3000多家普洱茶廠家銳減,到去年只有幾十家在生產普洱茶。普洱茶的價值也開始從被炒作轉向被低估。
“從按單位重量來說(目前)同樣等級的普洱茶的價格與其他大類茶同等級的價格來比較,普洱茶偏低了不少,如果從耐泡、養(yǎng)生功效這方面來看,普洱茶的消費應該是最低的,即花同樣的錢會享受到更好品質的茶。”瀚茶緣茶社的經理張冬旭感覺到了“瘋狂”之后普洱茶正在被低估的現狀。他本人在普洱茶這個市場中已經摸爬滾打了十幾年,他不是一個單純的賣茶人,或是投資者、品茶人,他對普洱茶有特殊的感情,多年從事這方面的材料收集。
談起當下的普洱茶市場,張冬旭說,“不再會有普洱茶的瘋狂時代了”,前幾年有些夸張和片面不真實的負面報道已經給群眾留下了太深刻的影響,普洱茶市場這兩年應該是趨于理性了,不論是從消費者角度還是從投資人角度來看,不會再盲目跟風。
在去年普洱茶價格走進低谷的時候,云南遭遇了冬春夏的三季連旱,造成普洱茶大面積減產。原料的減產,讓今年的普洱茶價格開始回升。老茶客們認為這是普洱茶價值正常的理性回歸,“真正的好茶就是好茶、就有價值,也就永遠有追隨者,這和前幾年的炒作都沒關系。”張冬旭告訴記者,“現在基本就是做茶生意的人和喝茶的人(也包括禮品市場)來形成交易鏈。只有很少的人是投資行為,而且他們大都是真正的行家,市場上絕大多數普洱茶對他們都是不入眼的?!?/p>
普洱茶貴在“陳”
普洱茶被稱為“可入口的古董”,不同于別的茶貴在新,普洱茶貴在陳,“越陳越香”是它區(qū)別其他茶類的最大特點,因此往往會隨著時間逐漸升值。
張冬旭告訴記者:“在放置達標的情況下,普洱茶按以往行規(guī)每年遞增20%-30%是很正常的。但就一餅(斤)普洱茶市場價值應該是多少也是可以通過一些標準確定的?!?/p>
茶底及制作工藝的好壞決定普洱茶價值的起點(茶底是指茶葉的品質)。他介紹說,就這幾年的情況,采摘下來的原茶葉從幾元一斤到幾千元一斤的都有;而后期的曬青、渥堆等加工工藝的好壞也有很大的差別,茶價值也因此會有很大的區(qū)別。
茶齡年份決定普洱茶后期遞增的價值。普洱在大類上屬于后發(fā)酵黑茶,后發(fā)酵的概念區(qū)別于酒類等的發(fā)酵,指的是茶在后期放置過程中在一定水分適度條件下充分接觸空氣中的氧氣,對茶性的一個氧化、醇化過程。
張冬旭介紹說,普洱茶越陳越好原因就是在氧化中會逐漸去除茶的寒性以達到暖胃養(yǎng)胃,分解影響睡眠的茶堿、茶多酚等成分,轉換并增加多肽、有益氨基酸等成分達到降脂、降膽固醇、降尿酸等功效。在存放沒有問題的情況下同樣的茶肯定是越老價值越高。
“但是,現在人們僅把普洱茶年限當做其一定應該有的價值是不對的。”張冬旭介紹說,普洱茶的最佳存放條件是:通風、避光、溫度25度左右、濕度50-65度;濕度偏干沒什么壞處但茶變化的慢;濕度超過80度就會產生霉變即濕倉,就沒有價值了。同樣茶底、同樣年限的普洱茶,其存放情況不同最終實際價值亦不同。另外,普洱茶的價值也難逃物以希為貴的原則,很多老茶就是因為量少而追捧的人又多,其價值才成倍的增長。
為求暴利而作假
像很多受追捧的“時髦品”一樣,普洱茶的市場亦是魚龍混雜的地帶,亦有為求暴利而作假之事。
張東旭介紹,年限作假是常見的事情。不少茶商將出品的成品茶放置在類似山洞、地窖、茅草屋的環(huán)境中,密閉后人為加溫加濕,讓新茶快速發(fā)酵。低年限的茶在這種環(huán)境中放置數月或半年左右,即可冒充十年二十年的老茶,牟取暴利。
然而,這種后期人為發(fā)酵的濕倉茶其實是一種霉化過程,已經破壞了普洱的原有特質,并且會有霉菌存在。老茶客們說,這種茶的茶性變燥,不但沒有喪失了普洱茶原有的養(yǎng)生功效,而且極為傷身。
許多有真正年限的老茶如果常年放置過程中濕度過大、過陰,也會出現茶霉化的情況,起茶性類似于做假茶,有歷史價值但沒有喝的價值和健康價值。
張東旭說,市面上還有不少普洱茶只是表面光鮮,這些普洱茶是在制作緊壓時,面茶用較好的茶底,而里茶用垃圾茶底,這種茶表面看似好茶,其實品質很差。
包裝作假,即選用一般的茶品換上名牌、老廠、老字號一樣的包裝,也是茶葉市場上慣用的手法。茶客介紹,前幾年,香港真品紅印餅茶價格在5萬元港幣時,將茶喝完后剩下的宣紙外包裝、內票、內飛就可買到6000港幣,現在會更高。
在北京馬連道茶葉市場轉悠一圈兒,會看到很多普洱茶都打出古樹茶牌號。而據內部人士介紹,很多打著古樹茶牌號的茶其實是臺基(平地)茶。好的真品普洱一定是野生古樹茶底,而達到一定海拔高度和樹齡的普洱茶樹量是很少的,其茶葉產量僅占普洱茶總量的不到5%,而品茶經驗不夠的人一般還不能鑒別出來。
張東旭說喝普洱的人常會有一個誤區(qū),就是品用大葉普洱時往往會將茶梗挑出。綠茶、烏龍等有茶梗的存在會降低茶的品質和價值,而普洱茶的許多養(yǎng)生功效卻是由茶梗的變化產生的,尤其是老普洱。普洱茶的減肥養(yǎng)顏功能是通過降血脂、膽固醇、尿酸而減輕體重,
身體健康了,氣色自然就好,但不能急功近利。
大紅袍沒有“泡沫說”
大紅袍知名度的增加,又遭遇了倒春寒,茶葉價格普遍上漲20%,大紅袍知名度的增加帶動了需求的增加,價格上漲30%左右,但仍屬于穩(wěn)步的理性上漲,不存在泡沫。
相傳明代有位上京趕考的書生路過武夷山時,不幸中暑昏厥,附近寺廟里的和尚用六棵茶樹上采摘的茶葉當藥,把這位書生救活了。后來,書生高中狀元回來致謝的時候,親自脫下狀元紅袍披裹在茶樹上以示謝恩,從此,這六棵茶樹所產的茶葉就被稱為大紅袍。
這六棵大紅袍母樹一直存活至今,武夷星茶葉有限公司現在是政府授權的母樹大紅袍唯一管理承制單位,該公司北京地區(qū)渠道負責人袁瀚告訴記者,早在2008年,他們業(yè)內的老茶客們坐在一起喝茶時,就曾做出預測,未來3-5年會是大紅袍的快速成長期,眼下真的是驗證了。
“不過,當年預測高價大紅袍會在福建出現,現在是廣東、廈門,這其中的原因還是文化的因素,廣東、廈門靠近港澳臺地區(qū),國粹文化非常流行,就像玉石的價格被抬起來一樣?!?/p>
據廈門市茶葉協會統(tǒng)計,從去年到今年年初,僅廈門一個地方新增的大紅袍專銷店就達到五六百家,大紅袍的市價更翻了兩三倍。而2009年以前,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大紅袍和武夷巖茶。受金融危機影響,武夷巖茶產區(qū)甚至出現過茶農砍掉茶樹改種板栗的情況。
廈門市茶葉協會會長王貴卿向媒體介紹,之前廈門經營大紅袍的茶店也不過兩、三家。但2009年5、6月份以后,大紅袍店一下子就火起來。“特別是6月份以后,一部分游資進去,不懂茶,他們用炒房地產的炒作辦法,去了以后不管好壞,先買,買了以后包裝,弄個大禮盒,弄個錫罐,弄個名字響當當的,什么‘皇冠大紅袍’、‘鉆石大紅袍’,一下子把價格炒上去了?!辈贿^,王貴卿說,目前廈門大紅袍的市場是“有價無市”。
那大紅袍的此次飆價之風會不會席卷全國呢?武夷山市茶業(yè)同業(yè)公會的統(tǒng)計數據顯示,近年來武夷山新增的茶企業(yè)中,武夷山本地茶農、小作坊做大規(guī)模后升級的最多,占到40%多;武夷山其他行當改行做茶葉的,占到30%;外地客商(包括茶葉經銷商和沒有從事過茶葉經營的)到武夷山辦茶廠,不到30%。
記者在華北地區(qū)最大的茶葉市場——馬連道茶市場,采訪到了北京福建茶業(yè)商會執(zhí)行副秘書長汪朝江,他告訴記者,由于大紅袍知名度的增加,他們的統(tǒng)計數據顯示北京地區(qū)經銷大紅袍的商家增加了一倍左右。近來遭遇了倒春寒,茶葉價格普遍上漲20%,大紅袍知名度的增加帶動了需求的增加,價格上漲30%左右,但仍屬于穩(wěn)步的理性上漲。
對于是否有游資進入的提問,汪朝江說,廈門市場確實是存在,但北方市場據他們統(tǒng)計,目前增加的商鋪也都是傳統(tǒng)的茶企業(yè),還沒有游資進入的跡象。
作為武夷山最大的茶企業(yè),武夷星的一舉一動無疑具有風向標的意義,武夷星馬連道店面的店長介紹,他們經營的大紅袍總共有20多個品種,目前有7個品種提價,都是中檔,提價幅度在15%左右。
武夷星北京地區(qū)渠道負責人袁瀚說,在業(yè)內的人看來,有資本進入對于一個產業(yè)來說是好事,改進工藝,提高品質都需要資本,但游資不是一個行業(yè)的福星,因為游資的特點是快速進入、快速撤離。這勢必會傷及整個產業(yè)。
據他觀察,目前大紅袍市場還不存在大量游資進入,也沒有泡沫。游資進入的標志就是價格大幅提升,目前并沒有出現這種狀況,現在市場上出現的小幅價格提升是非常正常的,現在的大紅袍比較火,買的人非常多,原材料漲價會給不少規(guī)模較小的企業(yè)帶來一些壓力,而且現在整個物價都在飛漲,人工人本也在增加。[FS:PAGE]
大紅袍不具備炒作價值
專家稱大紅袍會流行,成為一種廣譜的茶飲品,但不會成為“下一個普洱茶”,因為大紅袍本身不具備足夠的炒作空間,另外大紅袍本身的上游生產企業(yè)有普洱茶的前車之鑒,也不會營造浮夸的炒作空間。
記者詢問當年預測的依據,袁瀚介紹說,只有武夷山有大紅袍,大紅袍是武夷巖茶的茶王。母樹大紅袍已經封存不再采摘,現在只有無性繁殖后代子株,而根據國家武夷巖茶地域原產地標志,屬于武夷巖茶的大紅袍原料非常有限,10斤毛茶經過4、5道工序才能出1斤精制茶,具備稀有性的特點。
另外就是大紅袍的文化內涵,有傳說、有歷史、有自己的茶文化、有獨特的工藝。大紅袍的制作技藝被列入了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涉及武夷巖茶的《喬家大院》和《印象·大紅袍》等影視文藝作品接連熱映,這些都使得大紅袍聲名鵲起。
那“大紅袍會不會是下一個泡沫堆積的地帶?”,袁瀚堅決地對記者說,專家稱大紅袍會流行,成為一種廣譜的茶飲品,但不會成為“下一個普洱茶”,因為大紅袍本身不具備足夠的炒作空間,另外大紅袍本身的上游生產企業(yè)有普洱茶的前車之鑒,也不會營造浮夸的炒作空間。
普洱茶是越陳越好,長時間放置,自然發(fā)酵、轉化,但大紅袍的保質期是2-3年,過了這個期限,要想保存就得再次返青,重新制作,大紅袍的成本中,制作工藝所占比例非常高,所以長時間囤積是不可能的。普洱茶是人們當“古董”收藏,而大紅袍就是消費品。
武夷山市茶業(yè)同業(yè)公會會長劉國英提供了另一個依據,他分析說,普洱茶經銷商把訂金交給生產企業(yè),茶商就能成為單一品牌的“壟斷經銷商”,無論企業(yè)年產多少茶,都是經銷商的貨,什么時候提貨,什么時候外銷,甚至生產多少茶,都必須聽經銷商的,生產企業(yè)在市場上基本沒有話語權。為什么幾家經銷商就能壟斷整個市場呢?因為,歷史上普洱茶銷往邊疆少數民族地區(qū),都是由國家統(tǒng)購統(tǒng)銷,普洱茶七八成產量由幾家龍頭企業(yè)集中生產,而且過去普洱茶出口只有一個渠道,即通過廣東省進出口公司,所以經銷商很容易控制普洱茶生產和銷售環(huán)節(jié)。但是,在武夷山,這種情況并不存在。
談到大紅袍的未來,袁瀚說自己在內的很多大紅袍的經營者都有很強的危機感,現在的天價只是偶然,但大紅袍確實是火了起來,巖茶原產地原料總量有限,一些新辦茶廠沒有自有茶山,誰也無法保證這些企業(yè)不會從周邊地區(qū)進購低成本的茶青。另一方面是社會輿論開始給大紅袍套“泡沫”的帽子,政府的扶持力度可能因此會受到影響,整個產業(yè)就要受到影響了。(見習記者 李仁平)
上一文章:章志峰的茶百戲探索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