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福建省委誕生地武夷山市洋莊鄉(xiāng)坑口村“紅軍茶”探幽
坑口村位于武夷山市西北部,境內(nèi)群山環(huán)抱,峰谷連綿,地勢險要,雄偉的溫嶺關和寮竹關橫貫其間,北出寮竹關與江西上饒縣交界,西北過溫嶺關與江西鉛山縣毗鄰,南經(jīng)洋莊鄉(xiāng)東村距縣城32公里,進出此地僅有一條道,故名坑口。這里是天然形成的兵家必爭要塞,是近代史上農(nóng)民舉旗聚義、揭竿鬧革命、建立紅色根據(jù)地的地方。1938年6月,中共福建省委在這里成立,也是閩浙贛特委的誕生地,被譽為“紅色都城”,是著名的革命老區(qū)。
光陰荏苒,70年后細訪這方孕育革命的紅土地,一種即將消失的革命文化竟被發(fā)現(xiàn)和尋回,一段被遺忘在深山里的記憶重新浮現(xiàn)。
邂逅“紅軍茶”
對于坑口這個小村莊聽過太多的紅色故事。在武夷巖茶大面積開采季節(jié),一個春光明媚的周末,沿著春節(jié)前剛硬化好的水泥路,我們來到住在洋莊鄉(xiāng)坑口村的衷耀福家。原先需要進出坑口需1小時的路程,現(xiàn)在只要20多分鐘就到了,農(nóng)村公路硬化給老區(qū)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方便。
衷耀福家住在村子村頭,一個用石頭壘砌的簡陋小屋內(nèi),別小看村頭這個名字,這里卻是革命戰(zhàn)爭年代中共福建省委的誕生地,村里隨處可見紅色遺跡:有方志敏1931入閩時刷寫的“中國紅軍萬歲”標語,有“新四軍第三支隊崇安留守處”舊址,有“坑口革命歷史紀念館”,有“中共福建省委舊址紀念亭”,這處處的紅色印跡見證著坑口“紅旗不倒”的光榮歷史。2004年,坑口連同武夷山的大安、赤石一同被列入全國30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和全國100個紅色旅游經(jīng)典景區(qū)名錄。
雖然坑口的紅色歷史如此燦爛,但老衷講起了“紅軍茶”的故事,還是讓我激動不已,這是我在武夷山第一次聽到“紅軍茶”。
戰(zhàn)爭年代,部隊常?;钴S在閩浙贛三省交界處,坑口便是其中之一。那時的坑口村民就有自制野茶的習慣,將之作為去暑、消食、提神的好方子,當部隊進入到坑口時,野茶便成了戰(zhàn)士們進山必備的良藥。衷耀福小時聽父親說,有一位小戰(zhàn)士曾被野茶救過命。原來,一次長時間蹲守在深山密林,暑氣加上腸胃不適,這位戰(zhàn)士生病了,而且肚子痛的受不了,全身沒勁,那個年代藥品緊缺,山上又沒藥。無奈之下,小戰(zhàn)士想起村民送的野茶,便泡了一碗喝,沒想到兩碗茶下肚,氣順了,肚子不痛了,精神也來了。從那以后,野茶的神奇功效在活躍于閩浙贛深山的部隊中傳開,每次進山戰(zhàn)士們必帶野茶,將之作為便于保存的具有提神、助消化、利便、去暑等功效的草藥。村民們知道部隊戰(zhàn)士喜歡這種野茶,便冠于一個很好聽的名字——紅軍茶,一到做茶季節(jié)家家戶戶都會做些送給戰(zhàn)士。但由于坑口村多次蒙受過國民黨頑軍的血腥“清剿”,66個村子先后被毀滅57個村,3900多人口被殺被餓死僅剩500多人?!凹t軍茶”這個概念也隨著村子的被毀、人口被滅幾近消失。
衷耀福小時看父親做過“紅軍茶”,便掌握了制作技藝。由于“紅軍茶”并不能給村民帶來多少經(jīng)濟收益,如今,村里會做愿做紅軍茶的人很少,衷耀福說,在他那個自然村只有他一個人每年會做一點,把它當作一種藥用價值較高的茶。衷耀福說,這樣下去,這個紅軍茶的制作技藝會很快消失。
工序簡單的“良藥”
那日,衷耀福向我們展示了“紅軍茶”的整個制作流程。
上午10時許,衷耀福拎起一個小竹籃,戴上竹笠,腰上別著柴刀,來到離家最近一個山頭上,“前幾天我來看時這棵野茶樹還有些嫩,今天應該可以采了。”雖然衷耀福已有57歲,可走起路來用“健步如飛”,爬起茶樹來用“靈活自如”一點也不為過。
這棵野茶樹與我所見武夷山的所有茶樹不同,是從一塊巨大的巖石縫隙中長出來的,也許年歲太久,樹干已爛了一大半,僅剩二三十公分粗的半塊樹干,茶葉是從樹干的枝枝椏椏上長出的。老衷利索地爬上茶樹,將竹籃掛在樹枝上,一芽一芽地采摘起來。大約1個小時后,老衷就采了一小竹籃的野茶。
紅軍茶的采摘規(guī)格和武夷巖茶的要求基本相同“三葉一芽”。剛采摘下來的野茶,有一股淡淡的青味,葉桿呈暗紅色,葉片的四周也呈暗紅色,葉片的輪廓織著一層細細的茸毛,最獨特的是葉面上竟長著一粒粒的“泡泡”,衷耀福說,只有老野茶樹上長出的葉芽才有,太嫩的葉芽就不會長,“這樣的茶葉做出來,藥效更好?!?br />
11點半,衷耀?;氐郊?,把一籃子的野茶倒在竹藶子上輕曬,即“曬青”。
中午吃完飯,衷耀福將野茶收起倒進用柴火燒的燙熱燙熱的鐵鍋里,用手翻炒起來,他一會將茶在鍋里攤搓,一會將茶上下抖翻,很快青紅的茶葉變成了棕紅色,直到茶葉完全柔軟為止。衷耀福說,這是去水份,即“炒青”。
此時一籃子的野茶只剩一團,衷耀福將又熱又軟的野茶放在竹藶子上使勁揉挪,揉挪野茶時很費勁,感覺像在揉挪面粉,而且不能停??粗煞蛎Φ囊荒樖呛沟臉幼樱砸5钠拮右瞾韼兔?,試圖想過過手,可不知怎么回事,茶葉到了她手上就不成團了,一個勁地往散里走,妻子只好笑著搖搖頭:“不是我不幫你,實在是茶葉不聽我的話。”最后還是衷耀福上場,直到揉挪的茶葉完全失去了原有的本色,他才收手,然后再將茶葉全部抖開在竹藶上,這一工序即“揉捻”。
衷耀福告訴我們現(xiàn)在只剩下最后一道工序,即“烘焙”,由他的妻子來完成。將揉挪好的茶葉攤晾在農(nóng)村特制的竹鼎上,下面用炭火慢慢烘焙,這個過程時間最長,當日下午約2點半開始烘焙,衷耀福說到晚上11點左右可完成,這之間大約1-2個小時翻一次。
紅軍茶整個制作過程全部用手工完成,衷耀福說,雖然工序看似簡單,但每道工序的一些細節(jié)還是要憑經(jīng)驗,簡單的工序,不簡單的技藝。
紅軍茶與武夷巖茶的制作有兩大不同,一是少了發(fā)酵階段,二是烘焙完的茶葉連葉帶梗一起泡著喝,少了揀茶工序。紅軍茶的模樣是我看過所有茶葉中最難看的,真正是“粗枝大葉”。但就是這樣一種生于農(nóng)村,根植于鄉(xiāng)土的東西,在戰(zhàn)爭年代卻成了深山里戰(zhàn)士必備的“良藥”。衷耀福記得,小時候,夏天村民們家中每天都會泡上一大壺,一家人當作開水喝,如今,泡“紅軍茶”當開水喝的村民已經(jīng)非常非常少。[FS:PAGE]
一段需要救贖的記憶
當沉寂的“紅軍茶”重新出現(xiàn)在人們的視野,如何救贖“紅軍茶”,不讓這段記憶被湮沒,成了擺在當?shù)攸h委、政府面前的一個新課題。
據(jù)洋莊鄉(xiāng)黨委書記周靖介紹,像制作“紅軍茶”這樣的茶樹在坑口和大安的深山有許多,面積約有500多畝,但由于“紅軍茶”的這段歷史鮮有人知曉,只有坑口、大安少數(shù)年歲大的老人知道會做,使得“紅軍茶”漸漸失去了原有的作用,村民們也不再稱其“紅軍茶”,改稱“野茶”,一種能見證一段輝煌文化歷史的證物就這樣消失在人們的不經(jīng)意間。
自從四年前,洋莊的大安、坑口被列入全國30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和全國100個紅色旅游經(jīng)典景區(qū)名錄,洋莊鄉(xiāng)黨委、政府一直都在努力挖掘紅色資源,不僅重新修繕整治了大安紅色遺址,還開辟了紅色旅游線路,有紅軍潭、紅軍地道、紅軍之家、紅軍街等等,但最有特色的紅軍茶至今還沒開發(fā)出來。為將紅軍茶發(fā)揚光大,今年,洋莊鄉(xiāng)引進了一家外地茶葉企業(yè)到大安和坑口考察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紅色旅游,這家企業(yè)對這片紅土地上的紅軍茶有了興趣,已在著手策劃開發(fā)紅軍茶。
武夷山的一位茶專家說,其實,“紅軍茶”是武夷山綠茶的一種,接近高山云霧茶,但由于武夷山是世界烏龍茶和紅茶的發(fā)源地,特別是
大紅袍、正山小種紅茶在市場上很有名氣,也使得生長在大紅袍故鄉(xiāng)的“紅軍茶”被人們忽略了。
衷耀福說,生長和流傳在大安、坑口的“紅軍茶”其實也不需走不出洋莊革命老區(qū)的大山,只要讓紅軍茶的這段歷史回歸,在紅色根據(jù)地里占據(jù)一定的位置,就是紅軍茶最好的歸宿。據(jù)悉,武夷山大安、坑口紅色生態(tài)旅游線路,2007年接待的游客11050人。“紅軍茶”因著其特殊的歷史意義,戰(zhàn)爭年代曾服務烽火戰(zhàn)士,如果和平年代能為老區(qū)人民服務,也許能成為老區(qū)人民的又一條重要致富之路。(金文蓮 文并攝)
圖1:制作“紅軍茶”的青葉;圖2:夫妻倆小心地將剛采摘下來的青葉倒進竹藶中曬;圖3:動作嫻熟的炒青;圖4:揉捻完后的紅軍茶模樣;圖5:農(nóng)家土房中的,衷耀福的妻子接著完成最后一道工序——烘焙;圖6:衷耀福的家就在大山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