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午夜福利片在线观看_98在线观看噜噜噜国产_亚洲网日本一区_台湾中文娱乐无码

在線留言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茶人茶事 >> 詹梓金專輯
詹梓金專輯

烏龍茶起源問題的探討

發(fā)布日期:2009-03-31 15:47:38 訪問次數(shù):2267

作者:詹梓金(福建農林大學) 徐飆(福建省農業(yè)廳農墾局)

    烏龍茶屬六大基本茶類中的青茶類,由于其制作工藝獨特,對茶樹品種又有特殊要求,故香氣馥郁,具有天然花香,滋味甘爽醇百,令人心曠神怡,深受人們的喜愛。
    然而烏龍茶的起源問題,長期以來一直成為學術界的爭議問題。其起源地點到底是武夷山或是安溪縣?或是閩南的漳州市,甚至認為廣東省的東部地區(qū)等,眾說紛紜,至今無定論。
    研究起源的問題屬于學術范疇,與歷史背景、社會條件以及作者手頭掌握的資料有密切關系。學術問題只有通過爭鳴才能越辯越明,歷史問題需要不斷發(fā)現(xiàn)而逐步明晰,根據已發(fā)表的文獻資料看,全國茶葉界公認紅茶和烏龍茶均起源于福建,并且較多的認為起源點就是福建的武夷山。這點前人已作了大量研究和比較深入的探討,為我們今天進一步探索提供寶貴資料。筆者認為源頭只有一個,起源源于武夷山的史料相對充足,以是就三個方面發(fā)表看法,希望更多有興趣者參與討論。


    一、最為為明確的佐證


    前人研究涉及烏龍茶起源問題,最為常見的引文,也是迄今為止被認為是記敘烏龍茶制作方法最早、最翔實的文字記載資料是阮景錫的《武夷茶歌》,作者又名釋超全(1625-1711)明末清初人,1685年入武夷山天心寺為僧,其詩云:“......凡茶之候視天時,最喜天晴北風吹,若遭陰雨風南來,色香頓減淡無味。......?”這四句詩闡明了武夷山巖茶品質與天氣的密切關系。其精辟程度達到今人歸納水平。詩中沒有太多的技術細節(jié)描述。 但結論是明確的,不好的天氣,無法做好茶。今天只有烏龍茶初制過程對天氣有如此依賴關系。對于當時烏龍茶”名稱還未問世之前的武夷山,已探索到什么樣的天氣能做好茶,什么樣的天氣不能做好茶,可見這一技術環(huán)節(jié)已相當成熟。
    1734年曾任崇安(今武夷山市)縣令的陸廷燦著的《續(xù)茶經》中引用王草堂《茶說》[系1717年之作],講的更為明確:茶“……采后以竹筐勻鋪, 架于風日中,名日曬青,侯其青色漸收,然后再加炒焙……。茶采而攤, 攤而摭,香氣發(fā)越即炒,過時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復揀去老葉枝蒂,使之一色。武夷茶自谷雨,采至立夏,謂之頭春”。這段論述武夷茶在當時制作過程的主要技術工藝與今時烏龍茶制法很相似。鑒于古時技術工藝在實際生產中的應用要比文字記載早幾十年的常識。說明在17世紀末在武夷山一帶已形成類似于當今烏龍茶的生產工藝。 

    二、科學往往發(fā)現(xiàn)于偶然

    正如前述,中國馬龍茶創(chuàng)始于明末清初年代,地點在福建的武夷山。回顧歷史。武夷茶自元至清,一直處于興盛時期,史籍中留下可貴的記載,說明了烏龍茶制造技術與歷史上武夷茶制作技術有著一脈相承的聯(lián)系。近年筆者到武夷山最古老茶區(qū)的星村鎮(zhèn)桐木關村調研時,了解到明末時期,發(fā)生在該村的一段歷史故事,大約在十本世紀中、末葉,一隊北方官兵南下從江西進入福建,桐木關是當時入閩通道,到星村鎮(zhèn)一線是必經之路,當時正值茶葉生產季節(jié),采茶、做茶的村民聽到官兵進村,立即撒手丟下正在操作的茶事作業(yè)紛紛上山逃避,待官兵走后,村民們陸續(xù)回村繼續(xù)完成他們各自未盡的作業(yè)時,發(fā)現(xiàn)已與原來不相同,攤涼在地板上鮮葉因停放時間久了,散發(fā)花香和對已經揉捻好的茶坯來不及烘干而產生紅變的,卻讓人嗅到誘人的醇香。將它們用易燃的松木烘干后,結果與原有綠茶是完全不同風味的茶葉。由于這些過程的啟示卻成為紅茶和烏龍茶兩大茶類創(chuàng)始的萌芽。[FS:PAGE]

    三、生產實距是科技的源泉

    在科技不發(fā)達的年代,技術進步主要依賴生產實踐為基礎,人們從長期的生產活動中不斷探索,總結先進經驗,才能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發(fā)明、有所創(chuàng)造,從而促進生產的發(fā)展推動社會進步,新茶類的發(fā)明創(chuàng)制也是如此。

    烏龍茶的起源是一種新茶類的創(chuàng)始,在制茶技術工藝上又最為復雜。按科學發(fā)展面分析,沒有相當長的時間實踐、總結、積累難以形成,更不可能達到完善地步。本文認為該茶類在未定型之前,可以與紅茶前身是混淆不清的。它們的共同特征即與原來生產的綠茶類色、香、葉不同的統(tǒng)稱“烏龍”的東西,后來人們對其作進一步研究而分開。因烏龍茶的制作工藝遠比紅茶復雜,故其最后定型應在紅茶問世之后。

    上述茶類的演進從現(xiàn)象的啟迪到基本工藝形成:一需要時間、二需要相當?shù)纳a規(guī)模和活動范圍,才有豐富的現(xiàn)場、現(xiàn)象、技術與人才為新茶類的創(chuàng)始,從不完善的研究,提供基礎條件與可能。而且當時的武夷山星村鎮(zhèn),已是聞名遐爾的茶區(qū)和茶葉集散地,明萬歷年間徐勃《茶考》中“......山中土氣宜茶,環(huán)九曲之內不下數(shù)百家,皆以種茶為業(yè),歲所產數(shù)十萬斤,水浮陸轉,鬻之四方而武夷之名甲于海內矣”。并且毗鄰星村鎮(zhèn)的武夷山山中多寺廟,潛身會聚省內外眾多高僧、文化流羽。尤其當時遷徒武夷山的僧人、移民以閩南籍居多,他們對烏龍茶的創(chuàng)制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參考文獻略......

>> 返回詹梓金專輯     詹梓金教授簡介

工作時間

早9:00 - 晚18:00

周六日休息

18960606299